11月26日,秋意正浓,相约上海
前言
2020年11月26号《2020质谱组学研讨会-肿瘤机制解析与分型诊断》研讨会于上海正式开幕了。多位在肿瘤领域与组学领域研究的资深专家,一起面对面探讨如今质谱组学联合应用在医学领域研究中的风向标。研讨会进行了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的深入分享及交流,现场专家及线上线下观众积极互动,热烈探讨组学发展前景。
开幕现场
首先,跟随小鹿一起来看看活动预热现场及会务组热情接待参会嘉宾的现场吧~
图1 | 会务组的热情接待
尽管处在后疫情时刻,我们仍然不放松警惕,严抓落实防疫防控工作,会务人员也认真负责记录参会嘉宾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图2 | 会务人员防疫防控工作现场
开幕致辞
在这场2020质谱组学研讨会-肿瘤机制解析与分型诊断的组学盛会上,会议开场上海鹿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舒烈波博士为本次研讨会送来祝贺,他表示期待本次高峰论坛能够圆满成功。
图3 | 上海鹿明生物CEO 舒烈波博士
上午场次的研讨会报告主持人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的彭章晓博士,彭博士表示首先欢迎所有参会嘉宾能在特殊时期参加本次会议,同时也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应该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国家疫情防控做的好,才能让我们有本次开研讨会的机会。
同时彭博还表示会议期间,参会嘉宾依然要做好防控;最后感谢主办方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质谱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这次深入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因为临床医学的转化离不开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紧密互动合作。
图4 |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彭章晓博士
会议开场,由本次会议主办方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质谱平台印彤老师发表欢迎致辞,印老师表示欢迎并感谢与会老师、专家们的到来,同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举办。
印老师对于肿瘤机制解析与分型诊断的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多组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前景给出了认可。与此同时,印老师也与大家分享了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质谱平台的发展历程及总体框架“三纵三横”的阐述。印老师还表示,国家转化医学中心质谱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的全方位转化医学技术服务平台。
图5 | 主办方致辞
质谱·会场花絮 研讨会掠影
运动掠影
代谢组学的探索力量
接着,上午场报告为代谢组学方向的研究分享与交流。第一个报告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许国旺研究员带来线上报告的分享,报告主题《从小分子看健康:代谢组学为精准诊疗保驾护航》。
许国旺老师是中科院大化所生物技术部常务副主任,中科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代谢组学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获得杰青,现任中国化学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此外,还担任Analytical Chemistry等十多个国际杂志的特约编辑或编委,在PNAS, Nature Protocols, Hepat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高水平文章,申请发明专利超百件。
图6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许国旺老师的祝贺
报告伊始,许老师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近年来,对于小分子代谢物的认识已远超出生化反应途径中的单纯底物和产物,如今,代谢物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被更多人所熟悉。代谢组学的发展与蛋白组相比将近晚10年左右,但是代谢组学的发展十分迅速。相信在下一步,中国代谢组学研究的数量与质量将会有很好的提升。代谢组学的出现为疾病的分子分型和诊断提供了强大的手段,在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苗头已经显现。许老师总结说到,代谢组学与临床紧密结合,可对疾病分型、发现标志物、评价疗效等方面进行助力,为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保驾护航。
图7 |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近25年的文章发表数和相关引用
下一位报告人是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教授,分享主题报告《精准靶向代谢组学及其转化应用》。
图8 | 吕海涛教授 分享主题报告
吕海涛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上海交大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QUT校长特聘教授席国际人才基金获得者,交大功能代谢组科学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副秘书长,同时还兼任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photomedicine 等6、7种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或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澳大利亚NHMRC基金会评审专家。
吕老师表示,小分子结构的多元化带来了功能的多样性。吕老师进一步分享了代谢组学相关技术及介绍;以及对代谢组学的精准性研究展开了进一步阐述。吕老师也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
1)如何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已有标准品的化合物进行方法学开发以及定量等;
2)如何理解代谢产物所在的代谢通路与疾病的关系;
3)代谢组在疾病转化应用、疾病早期诊断中发问题等。
最后吕老师也表示,对于课题组取得的发展与成果,感谢学生们的付出,努力方可造就卓越。(ps:吕老师课题组在招人哦)
图9 | 吕海涛教授分享代谢组学精准性研究
茶歇间隙
在干货满满的半场报告中,参会嘉宾们表示收获满满。跟随小鹿在休息的间歇,看看场外的情况。在本次会议中,鹿明生物也给与会嘉宾们送出了感恩节礼物(萌气满满的保温定制水杯),俘获了一大批老师们的喜爱。带着美好的祝福,希望老师们在冬日里收获一杯的温暖,同时也借萌气杯祝愿所有科研者的研究能够早日登上CNS~
图10 | 会场茶歇间隙
丁香通特访
许久不见舒总,原来舒总是被“逮”去做采访啦~受邀于丁香通媒体,舒总对于科研及创业之路进行了分享~
图11 | 舒烈波博士应邀丁香通特访
继续回到报告现场,紧接着由贺玖明研究员分享《质谱成像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方法及其临床肿瘤代谢与分子病理诊断应用》线上报告。
图12 | 贺玖明研究员的线上报告
贺老师是中国空间代谢组学领域产学研的领军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研究室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参与重大新药研发专项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93篇,其中包括Advance Science, PNAS, AC 等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论文。2010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CAIA2019特等奖,此外还担任多个学术期刊和学术协会的委员。
贺老师表示,代谢组学是疾病研究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非常重要的手段,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代谢组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基于液质联用的代谢组学研究更多的研究点在于代谢物是什么(定性)和代谢物有多少(定量)。而对于生命科学来说,更重要的是空间分布以及发挥的功能,因而代谢物成像与原位分析成为较为迫切的需求,同时了解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也能让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在生命活动及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图13 | 质谱分析成像技术
第四个报告由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彭章晓博士带来主题报告《肿瘤的脂代谢重塑及研究策略》。
彭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现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副研究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以一作或共一身份在《Cancer lett.》, 《Analyst》《Sci. Rep.》, 《Int. J. Mol. Sci.》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进行肝癌、胆管癌的病理机制研究以及癌症诊断标志物的筛选。
图14 | 彭章晓副研究员现场报告
彭老师表示,脂质存在功能多样性和复杂性,脂类分为八大类别。脂代谢的研究策略也存在很多关键点,如脂质的提取、检测等。功能脂质组也在生物体内深度参与炎症反应、肿瘤的免疫反应和新血管生成、血管粥样硬化等病理过程。
图15 | 彭博士现场报告
上午满满的代谢组学知识干货,经过短暂的午休后,又来到下午的充电时间~下午场主要是蛋白组学知识的分享。
质谱·下半场报告
蛋白组学的前沿力量
下午第一场报告,由西湖大学郭天南老师分享主题报告《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精准医学》。
郭老师十几年来一直专注于临床蛋白组学研究,先后在Cell、Nature Medicine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高通量临床蛋白质组方法学PCT-DIA,实现了对小量临床样本的高重复性高通量的质谱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大队列样品以寻找生物标志物。此外,该技术体系也可以广泛应运用其它物种的微量样品以及石蜡包埋组织等难以进行蛋白提取样品的蛋白质快速高效提取酶解。
图16 | 郭天南老师的线上精彩分享
郭老师主要从蛋白组学概述、蛋白与代谢结合的研究、在甲状腺结节的研究进展、蛋白组学转化为DIA tensor的新方式等多方面展开阐述。
图17 | 郭老师分享研究报告
紧接着,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周虎研究员带来报告《乙肝病毒肝细胞癌的蛋白基因组学研究》;
图18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周虎研究员现场报告
周老师研究方向为基于质谱的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长期专注于以蛋白组技术寻找药物小分子的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已在Cell、Theranostic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700,绝对优质高产的科学家。下面我们掌声欢迎周老师给我们分享他的研究故事。
周老师表示,蛋白基因组学整合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等组学研究手段,可作为基因型到表型研究的桥梁。后续可以从多种组学结合的角度去阐述疾病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有很多文献报道,基于质谱的蛋白基因组学可用于临床研究等。周老师还阐述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研究及应用展示等。
图19 | 周虎研究员现场报告
下午第3场报告是由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及肿瘤研究所双聘用PI李大强教授带来分享报告《染色质重塑蛋白MORC2翻译后修饰调节乳腺癌进展及治疗耐药的机制研究》;
李老师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及肿瘤研究所双聘用PI。一直致力于肿瘤侵袭转移及治疗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在Cancer Cell、Mol Cel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并且目前担任Cancer Research等杂志编委,科研阅历丰富。
图20 | 李大强教授现场报告
郭老师和周老师都是蛋白组学技术的角度出发进行肿瘤的研究,李大强教授长期致力于肿瘤侵袭转移及治疗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更多的是从生物学家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
图21 | 李大强教授报告风采
质谱·多组学的应用力量
最后一个报告是由鹿明生物技术专家马晨菲博士带来的主题报告《后基因组时代的质谱组学在肿瘤研究的应用》;
马博士是国内最早开展代谢组学的研究人员之一。以一作或共一作在Journal Chromatography A、Metabolomics等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国内第一本代谢组学著作《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ISBN:9787030215284)合著者之一,并参加编写植物代谢组学著作《植物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
图7 | 马博的现场报告风采
马博主要从质谱组学的研究挑战与发展趋势、应用等各方面结合,做了详细的相关技术的分享以及应用比较等。
闭幕致辞
最后,收获了一天满满的知识干货,鹿明生物CEO舒烈波博士最后再次对参加线上线下参会的报告专家、参会嘉宾等表示感谢。同时也提醒大家在疫情期间注意防护、安全第一。同时也期望我们的2020质谱组学除了应对肿瘤以外,还能为新冠疫情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鹿明生物以生命科学成就他人、造福大众的使命,希望助力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的科学研究。
电脑端观看:登录易明学院(www.yimingxueyuan.com)---优选专题课下拉--2020质谱组学回放--点击观看即可
手机端观看:扫码观看长按二维码回看

关于鹿明
上海鹿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领域,是国内早期开展以蛋白组和代谢组为基础的多层组学整合实验与分析的团队。经过近数年的发展沉淀,公司建立起了iTRAQ/TMT、DIA、PRM、修饰蛋白组等蛋白组学技术平台和全谱代谢组、靶向代谢组、拟靶向代谢组、脂质组等代谢组学技术平台以及相应的数据整合分析平台,并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服务流程和精细规范的操作标准。
猜你还想看
END
文章来源于鹿明生物